龔先生
“疫情當前,為響應國家號召,經雙方父母決定,婚期不變,婚禮儀式一切從簡……”5月3日,“北京一場6個人的婚禮”登上社交媒體的熱搜榜,一對新人和雙方父母是參加這場婚禮的全部人員。
新娘自己動手化妝、盤發,順便給新郎做了造型;新郎則兼職攝影攝像、場工、助理;兩人互換了戒指,鄭重地給父母敬茶……
原本,這對新人準備辦一個小型儀式,小范圍邀請親友參加,酒店、婚慶、攝像,一切都準備妥當。然而,當婚期遇上疫情,他們便決定響應不聚餐、不聚集、不堂食的號召,舉辦一場“居家婚禮”。
不久前,同樣是因為疫情的原因,在遼寧大連,也有一場類似的只有6個人的婚禮,公公當攝像、婆婆奶奶放禮花,結果公公忘記按下錄制鍵,婆婆著急打不開禮花……
6個人的婚禮,在自家的房子里或者院子里,這跟大多數人印象中那些賓朋滿座,滿眼氣球、鮮花、美食、美酒,充滿浪漫氣息和喜慶氛圍的婚禮相比,確實顯得有些冷清、不那么完美,但這并未影響諸多人的點贊,新人們收獲了來自全網的祝!
“不是只有6個人,你們還有我們啊”
“有公德的儀式感,顯得更加高貴”
“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”
“婚姻是自己的,別人都只是錦上添花”
……
不難看出,一方面,人們是在為這份簡單的幸福點贊——婚禮完全可以只是兩個人或者說兩個家庭的事情,采取何種形式、準備多少預算、邀請多少人來見證,并無一定之規。而且,近年來,移風易俗,婚禮簡辦,在成為一種趨勢和更多人的選擇。
另一方面,人們是在為這份對疫情防控的支持、配合點贊——時下,北京的疫情防控正處于緊要關頭,仍存在少量通過社區篩查發現的感染者。這也是北京在這個小長假采取餐飲經營單位暫停堂食、進行多輪核酸檢測、公交車甩站等防控措施的原因。
經過多輪與疫情的交手,不難發現,人員聚集極易引發交叉感染,婚禮、聚餐等屢屢成為各地疫情發布的高頻詞。北京市的本輪疫情同樣涉及聚餐和婚宴,當地疾控中心發布的信息顯示,截至4月30日,房山一起婚宴引發的聚集性疫情,已致超20人感染。
也正因此,各地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時,往往會針對婚宴做出一些倡導和要求,比如倡導婚事新辦簡辦、文明節儉,要求嚴格控制婚宴人數;要求婚宴承辦酒店提前向行業主管部門、所在街道、鄉鎮報備,制定婚宴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;不建議在省外工作居住的人員回本地舉辦或參加婚宴,等等。
這并不是要求公眾“非必要不結婚”或者干涉人們的“婚宴自由”,而是審時度勢作出的風險提示,希望公眾能以安全、健康為重,多一些審慎、理性和對防控規定的重視。須知,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,婚宴確實在某種角度上超出了家事的范疇,可能關乎更多人。這也是上述“6個人的婚禮”被點贊的重要原因之一,這是對防控的配合,也是對親朋好友負責、對社會負責。
新華社發 王鵬作
與病毒賽跑、跟隱匿傳播搶時間,需要地方政府部門爭分奪秒、以快制快,需要科學高效的防控舉措和保障機制,更需要上下齊心,需要諸多市民的理解、支持與配合。
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,盡量減少聚集聚會、積極參與核酸檢測、出現可疑癥狀及時就醫、發現自己有感染風險時主動避免與外界接觸,那么,整個社會就會節省很多公共資源,疫情防控的壓力也會減輕不少,社會的早日恢復正常運轉便會多一份希望。
這個問題上,我們并不缺乏一些教科書般的示范,比如全網點贊的北京218號感染者、搭載密接人員后主動自我隔離的網約車司機。有報道顯示,“北京自我隔離的中國好鄰居又多了一位”——來自西城區,得知自己可能是密接后,他第一時間報警匯報情況,把車停在人流稀少的地方自我隔離……
如果類似的“教科書”越來越多,向“教科書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,那么我們離最終打贏疫情防控戰就會更近。
這個“五一”假期,或許不少人都跟龔先生一樣,過得略顯平淡,按捺住了對聚會、出游的向往,取消了此前的一些計劃和安排。但換個角度看,我們正齊心協力做的事情,或許是更重要、更有價值的事情——困難,是暫時的,而希望,就在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