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畫/劉琪 文字/陳思
近期,有媒體報道了一系列“養生保健”行業亂象,比如使用“中醫堂”“中醫會館”等字眼,將工作人員包裝為“業內資深人士”“華佗再世”等,誤導消費者。
實際上,這些機構和人員可能涉嫌非法行醫。消費者本想緩解不適、強身健體,卻可能受到不必要的身體傷害,甚至危及生命安全。
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,按摩店、養生會館等機構在不具備醫療機構相應資質的情況下,不得在宣傳中使用“中醫”“醫學會”等字眼。并且,非醫療機構及其人員不能進行針刺、瘢痕灸、中藥灌洗腸等具有“創傷性、侵入性、高危險性”的活動,否則可能涉嫌非法行醫,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構成非法行醫罪。
消費者如果想要通過按摩、推拿等理療手段治療疾病,應當去正規醫療機構就醫,或選擇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、醫師執業資格證的機構或個人。切不可輕信商家的廣告宣傳,畢竟養生會館里給你扎針的“再世華佗”,沒準只是個“容嬤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