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現場·我在我思】
原標題:讓山成為人所向往的山
李潤釗
在不久前慶祝建黨百年的主題采訪中,我有幸與幾位福建的普通村民一起,“復盤”了那場始于20年前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。
對于今年72歲的龍巖市萬安鎮捷文村村民李桂林來說,他和親戚共同養殖的2000多尾象洞雞是青山里的寶藏;對于三明市沙縣夏茂鎮梨樹村村民洪集體而言,那一株株養在密林里的鐵皮石斛是山林的饋贈。但多年以前,他們都曾是這山里的“砍山人”。
人與山的關系,因為一場肇始于福建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生了改變。
采訪中,有人說,是山改變了人。當那些曾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大山,因過度砍伐而山林耗盡、資源枯竭的時候;當大山里的林農在茫;纳嚼镎也坏搅疾、看不到出路的時候,人不得不站在自然的尺度下改變線性發展的思路,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。
也有人說,是人改變了山。從以“耕山”為目標的集體造林到以“分山到戶”為核心的林權改革,從發展“綠富雙收”的林下經濟再到讓大山也能長出資本的“生態銀行”……大山里的人不再坐吃山空,而是選擇推動一場“從荒山變青山、從青山變金山”的生態演進!叭瞬回撉嗌,青山定不負人”的生態思維和理念正重新塑造著大山的肌理,改變著大山里人的命運。
無論是山改變了人,還是人改變了山,人與山水、與自然的辯證關系,始終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發展歷程中永恒的命題!跋癖Wo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,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”,這是當今中國對這一命題作出的答案;尋找一種平衡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全新視野,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,是這條生態之路所要通達的遠方。
然而,推進人與山的和諧共生注定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。碎片化的林權難流轉、森林資源難變現、集體林質量難提高、林農耕山難收益……“林改”要改的每一個問題,都要進行山和人之間的平衡與博弈。每一個選擇都關乎山的命運和人的前途,考驗著勇氣、智慧與韌性。
能動地適應、有效地利用、合理地改造……“林改”在引導林農崇拜山林、敬畏山林的過程中,通過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,協調著人與山的關系,讓大山里長出了“寶藏”,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在山林之中找到了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從三明大田大山里建起的睡眠小鎮森林康養基地,到沙縣29個村發行的超5000萬元、7000多戶林農入股的“林票”……每一次“林改”實踐都印證著民心的指向。
思路變,天地闊;觀念轉,萬物新!傲指摹边@條道路之所以通達,是因為“林改”念的“山海經”強調擴大增量而不損傷已有存量,注重整體發展而不破壞生態平衡。山成了現代經濟體系構建的核心要素,而大山里的“寶藏”成了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。我們在保護自然價值與增值自然資本的實踐中,通過“改”,完善了生態價值的實現機制,找到了山與人的共同愿景,走出了人與自然融合發展的和諧路徑。山所蘊含的生態價值在一次次改革中被充分激活,而人所追求的向往也在山林之中一個個得以實現。
正如李桂林在采訪中所說:“山還是那座山,我還是那個我,但那山卻成了我的山!眻猿肿呱鷳B優先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,一幅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美麗畫卷,正在群山之中徐徐鋪展,會有更多的山成為被人所向往的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