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追夢·一線職工風采錄】
原標題:“抄一輩子紙,學一輩子手”
通訊員 李江波 工人日報-中工網記者 毛濃曦
“倉頡字,雷公碗,灃出紙,水漂簾……”這是流傳在陜西西安高新區子午街道北張村的一首歌謠。在北張村,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馬松勝,用48年時間干好一件事——堅持用古法制作楮皮紙。用他的話說就是,“抄一輩子紙,學一輩子手”。這里所說的“手”,即手藝。
3月24日,春暖乍寒。6時許,北張村楮皮紙抄制技藝傳習所中,65歲的馬松勝系上圍裙,挽起袖口,抄起木鏟,在盛滿紙漿的紙漢槽里反復攪動。
接著,他雙手端起竹簾,伸進冰冷的紙漢槽,潛水,洗碧頭,挖水,收水,放紙,整套動作如行云流水,一氣呵成。
“這道工藝叫抄紙,是楮皮紙制作中最關鍵的一道,竹簾在紙漢槽里前傾后仰,輕輕一蕩一搖,拉出水面,薄薄一層純植物纖維便在竹簾上均勻形成一張紙膜。這對力道要求很嚴格,重不得輕不得!瘪R松勝說。
據考證,北張村造紙術源于西漢,2008年楮皮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馬松勝回憶說,以前整村村民都以造紙為生,有600多家造紙作坊。
“干著干著就愛上了這個行當!17歲初中畢業,馬松勝跟著父親學習古法楮皮紙制作技藝,每天早上6時就開始勞作。他腳勤、眼快、手巧,悟性高,半年后,就能上手抄紙了。
除了掌握五大基礎步驟,還要有效銜接36道主工序及72道小工序,才能完成一張紙的制作。隨著技藝提升,那時,馬松勝一天能抄1500張紙。
隨著機械造紙興起,手工造紙業受到很大沖擊,加之手工造紙成本高、利潤少,村里大部分人都改行外出打工謀生,現在只剩下3戶人還堅持手工制紙。
創業難,守業更難。為了把被譽為古法造楮皮紙“活化石”的技藝傳承下去,馬松勝積極參加學術交流研討,多次到外省學習取經。他不斷創新、反復嘗試,最終把古老的造紙技術和現代科技融為一體,生產出了既能保持古老造紙風格,又更加光潔、柔軟的紙張。
令馬松勝欣慰的是,兒子馬軍坡對古法制紙很感興趣,常在節假日幫他搗楮樹皮、剪瓤子、踏碓,跟他學習古法制紙技藝。
妻子鄒選利與馬松勝同齡,白天,馬松勝抄紙她貼紙,晚上,夫妻倆對坐著一起揭紙,漸漸地,鄒選利也由賢內助變身為古法楮皮紙制作技藝的傳承者。
春夏秋冬,四季更迭,每天,從清晨開始,馬松勝的雙手就會蕩漾在水溫時暖時冷的紙漢槽中。